[特稿]:红色光山故事 王大湾会议
★★★陈 志
www.djtx.org.cn

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
一、“王大湾会议”的由来
1947年秋,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于8月27日胜利到达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光山县境内。由于部队初到大别山区,由北方转到南方,不服水土,饮食不习惯,语言不通,地形不熟,又缺乏山地作战的经验,不停的行军作战又无后方供给,加之当地群众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和威胁,不敢公开与我军接近,致使我军的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志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苦性认识不够,对能否坚持大别山的斗争表示怀疑,部队一时出现了疲惫和纪律松弛等现象,打起仗来顾虑重重,错过一些歼敌机会。敌军上百万人已将我10余万人团团包围,如再不打胜仗、打开局面,我军处境将十分危险。在此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刘伯承、邓小平和中原局野战军总部决定于9月27日至29日,在光山砖桥的文氏祠召开一次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当时国民党军队对刘邓大军展开了疯狂的围攻,在战斗中,刘邓大军的一部电台不幸被敌人夺去,密码本也被缴获,为了迷惑敌人,刘邓大军发报改用明码电报,“王大湾”实际上只是一个代码,而非一个真正的地名。就连参会的将领们也是由总部派来的骑兵专程引导,一程一程地把他们送到“王大湾”。因此, 在砖桥镇文氏祠召开的会议,称为“王大湾会议”。
二、“王大湾会议”的历史意义
一次鼓舞斗志的会议。刘伯承司令员首先讲话,指出:“增强斗志,反对右倾情绪,克服纪律松懈现象是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实现党的战略进攻方针的根本环节。”他说:“对敌人斗争丧失勇气,就不是一个男子汉,勇敢的‘勇’字就是男子汉戴上一个英雄冠。”他号召:“每一支部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到哪里,不能讲任何价钱……”。
邓小平政委的讲话高屋建瓴,言简意赅,首先分析了部队进入大别山后的严峻形势及艰巨任务,总结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接着,他联系部队9月份在商城、光山地区的三次战斗的经验教训,严厉指出:“至今,我们仍然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只看到局部的困难,而看不到全国战局的变化,甚至不敢积极主动歼灭敌人,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丧失信心,思想上存在右倾情绪。有些指挥员打起仗来,左顾右盼,顾虑重重,走起路来像小脚女人一样迟缓,错过了歼敌的好机会!”
一次严明军风军纪的会议。邓小平还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指出:“毛主席在井冈山建军之初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能否坚决执行,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一定要牢固地树立起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右倾思想情绪。”
一次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的会议。会议研究部署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打歼灭战,解决部队给养等问题。要求各级干部明确扎根大别山的思想,带领部队战胜困难,担负起胜利歼敌、做群众工作、自己筹集给养等三大任务,尽快打开一个新的局面重大转折实现战略进攻的伟大决策。三天三夜的王大湾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在军事政治斗争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会议,对于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打破蒋介石总体战略,实现党中央战略进攻的伟大决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加强了党的领导作用。王大湾会议之后,各部队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政竞赛,各项工作都有很大进步。在王大湾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刘邓大军战胜了无后方作战和部队不适应环境的种种困难,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斗志,取得了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一系列的重大胜利,很快扭转了战局,打开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