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思想建设 > 正文

[特稿]:红色光山故事 五虎岔羊战斗

作者:陈 志 来源:光山史志党史室 关注: 时间:2021-08-23 16:24
[特稿]:红色光山故事 五虎岔羊战斗
★★★陈 志
www.djtx.org.cn
       五虎岔羊位于光山县北向店乡代湾村境内,5条路在此汇聚,意为五只老虎扑向一只羊,凶险程度可想而知。此地一直有五衢门户之称,是军事重地。

五虎岔羊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7年6月下旬,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向大别山实施战略突破的指示,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二、三、六纵队12万劲旅,挥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急行军,战胜了敌人屡次围追堵截,克服了重重天然屏障,于8月27日抵达光山。

五虎岔羊战斗旧址纪念馆
       1947年11月27日,近20万国民党大军开始了对大别山全面围攻。面对敌情,刘邓认为大别山区回旋余地狭窄,粮食困难,不便于大兵团进行机动,因此不宜集中过多兵力在大别山区。于是,刘邓决定对敌人采取“避战”战略。如何避战?就是将主力部队留在大别山,在内线进行游击战,牵住敌人;另以总部机关带部分部队跳出包围圈,转入外线,进攻大别山以西的桐柏、江汉一带,实施战略展开,由此来打破敌人的围攻。12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按照计划分兵。刘伯承率领第一纵队,出外线,挺进淮西。12月13日黄昏,刘伯承率军依预定路线行进到光山县北向店附近的何小寨宿营。风雪交加,大雾弥漫,刘伯承总部在行军中与掩护部队脱节,到何小寨时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连。后方指挥所、政治部和中原局分散宿营在相邻的几个村子里。
       刘伯承来到何小寨时,已是夜阑人静,浓雾把整个何小寨罩得严严实实。警卫员康理听老乡说:“这一带刚来了国军,到处砍树堵路,穿的衣服也和你们不一样。”康理急忙向刘伯承报告。刘伯承心里一紧:八成和敌人驻到一个寨子里了。戎马大半生,首脑机关和敌人驻到一起还是头一回。他立即传令各单位“提高警惕,做好战斗、撤退准备”。
       12月14日,在北渡淮河经过北向店时,与国民党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整编胡琏部第十一师在有“五衢门户”之地五虎岔羊发生遭遇战。刘伯承、杨勇率军以一个旅将士抗击敌三个旅兵力的数十次进攻,毙伤敌三千余人,取得突围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牵制敌主力、中原大挺进的目标。这是一场真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战。我军参战的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下属3个旅:第1旅、第2旅、第20旅。兵力、装备上国民党军明显占有优势。论人数,我军总计1.3万人,国民党整编11师3个旅6个团,整编10师投入1个旅1个团,加上淮河的河防部队和地方武装,总兵力应该在我军的3倍以上。如果论装备,那就相差更远了,整11师1944年全面换装美械,全军都是卡宾枪。而我军,只有普通步枪,重武器更是少得可怜。战后,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称赞:“这次战斗打得好。”五虎岔羊之战,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巩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五虎岔羊战斗是刘邓大军在的大别山打的最激烈、最惊险的一仗,二旅以4000余人,抗击国民党十一师三个旅13000余人数十次进攻,歼灭敌人3000余人。这场战斗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是全体将士为了保卫刘伯承的安全而血战沙场,体现对领导、对党的绝对忠诚。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投稿邮箱:djtxwcz@126.com 联系电话:010-53616752
  通联处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南里23号 邮编:100055
  版权所有: 党建通讯网 网址:www.djtx.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