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jtx.org.cn
【核心提示】:1934年11月11日,在国民党军进行围攻的情况下,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主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到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的红二十五军共2900余人,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转移。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4个省,转战近万里,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16日同陕甘红军会师,成为红军长征中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

1934年下半年,由于敌我兵力悬殊,加上“左”倾错误的影响,湖北地区的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已极少可能,中共中央决定各战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在生存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战略转移。这样的决策,出于两种考虑,一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原有根据地的压力;二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寻找新的立足点,在新的区域发展苏维埃运动。
在湖北地区,首先实行战略转移的是贺龙领导的红三军。1933年6月,国民党调集湖北、湖南两省敌军围攻湘鄂边根据地。红三军和各县区游击队接战不利,根据地再次丧失。12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根据边区斗争形势和敌我攻防态势,决定放弃恢复湘鄂边根据地、伺机返回洪湖老区的战略计划,主力红军转入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1934年5月,红三军由湘鄂边区挺进贵州,开辟黔东特区。10月24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湘赣根据地的红六军团冲破国民党重重阻截,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三军胜利会师。经中央批准,部队进行整编,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成为苏区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战略突击力量。10月,中共中央决定放弃中央根据地,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留中共黔东特委率独立师坚持特区游击战争,主力红军经川鄂边联合东进,实施湘西攻势。经1个月激战,攻占永顺、桑植、大庸3座县城。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以黔东和鄂川边为两翼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5年1月,蒋介石集结湖北、湖南两省80余团共11万人的兵力,对根据地发动“围剿”。5月中旬,红二、六军团调整兵力部署,以主力深人湖北,在鄂西取得忠堡、板栗园大捷,歼敌2个师部、1个旅、2个团和2个特务营。此后,红二、六军团抓住敌人新的进攻尚未到来的时机,大举东进,出击洞庭湖地区,在半个月内,将国民党的封锁线向东逼后200余里,使得长江南岸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更加广阔。到9月,根据地已拥有近200万人,主力红军发展到16000余人。10月8日,国民党集结30万兵力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红二、六军闭兵力不及敌军十分之一。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向湘黔边转进,并于1935年3月根据红军总部指示,北渡金沙江,向陕北长征。
接着进行战略转移的是吴焕先、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1934年9月,中共中央特派员程子华抵达鄂东北,传达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关于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的指示。11月上旬,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由英山西返,11日在光山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议,讨论部队今后行动方针。会议决定鄂豫皖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向西转移,留下部分武装重组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斗争。11月下旬,红二十五军沿鄂豫边界西进,于12月上旬到达陕南商洛地区,决定在此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称中共鄂豫陕省委。1934年冬,中共鄂豫陕省委指挥红二十五军南下,开辟湖北郧西与陕西镇安、山阳、旬阳4县边区,奠定鄂豫陕根据地大发展的基础。1935年2月,蒋介石调集4个旅1个团的兵力,对新生的红色区域发动围攻。红二十五军离开郧西向西挺进,以大回旋的行动,飘忽作战,连续取得攻克宁陕、佛坪、雒(洛)南的胜利,重创敌军,新建3块红色区域,成立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2个县、13个区、40余乡、300余村的革命政权,拥有人口近50万,鄂豫陕根据地正式形成。7月15日,鄂豫陕省委获悉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四川西部会师,即将北上,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前往陕甘地区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合,创建陕甘宁苏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7月16日,红二十五军向陕甘转移,踏上继续长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