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从县直部门和乡镇各单位抽调了骨干力量,组成了乡村振兴工作队分赴各村开展工作,各村工作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诸多原因,乡村振兴工作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现将乡村振兴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汇报如下:
1.缺乏乡村振兴工作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但目前县乡镇村都还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振兴工作规划和实施意见,乡村振兴工作队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看一步,走一步,工作有点被动。
2.缺乏专业人才。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乡村振兴工作队人才缺乏,力量不足,虽有工作队员,但都是行政干部,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二是农村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轻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年龄老化,留守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农村人力资源越来越呈现“空心化”趋势,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3.缺乏支柱产业和项目支撑。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一是缺乏项目支撑;二是缺乏资金支持。
4.乡村振兴工作缺乏必要经费保障,工作队员人心不稳。一是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到村开展工作以来,工作经费尚未落实,工作运转受到影响;二是工作队员的乡村边远津补贴和生活补贴等待遇没有落实到位,影响工作积极性;三是乡村振兴工作队承担了大量的各种日常事务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主业.
5.缺乏关爱和关心。一是工作上压力山大。按照工作要求,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每月到村工作不少于20天,周一到周五基本上无法陪伴家人,照顾父母和孩子,即使是周末,省州县和乡镇的各种学习讲座培训、会议,迎接检查以及突击工作等,基本上是“5+2”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可以说是精疲力尽;二是思想上负担过重,家人不理解,埋怨抱怨是家常便饭,工作上领导追责问责常挂嘴边成为常态。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身心俱疲。
6.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服务三农健康发展能力不足。如白市村处在集镇中心,但村委办公楼占地面积不到40平方米,办公地点拥挤不堪,新的党群服务中心迟迟未能兴建;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