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和谐 幸福“家”园 “埠”辱使命
——临沭县曹庄镇文家埠村第一书记姚德工作纪实
★★★王杉 付璐
www.djtx.org.cn
2019年4月,临沭县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姚德选派到临沭县曹庄镇文家埠村任第一书记。任职以来,他把文家埠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诠释初心,用实干凝聚民心,带领文家埠村党员干部群众抓党建、兴产业、保民生、促乡风。
党建强村——坚持乡村振兴,组织先行
文家埠村地处临沭县西南部,既无资源、区位优势,也无交通、条件便利,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穷山恶水”“一穷二白”的“三边村”。姚德刚入村时,有的村干部一天到晚见不到人影,工作起来前怕狼后怕虎,守摊子思想严重,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足。如何把党员群众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姚德坚持“到位不越位,引导不主导”的原则,着眼于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抓班子、带队伍做起,研究建立“横向成网、纵向成线”的工作机制,横向实行“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将全村划为5个片区,实行第一书记包街、村干部包段、党员群众包户,工作成绩与村干部绩效奖励、党员积分量化管理、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挂钩;纵向成立了美丽乡村组、增收致富组、治安稳定组、移风易俗组、扶危济困组以及村务监督组等“6条工作线”,使人人身上有担子、有责任、有压力,改变了过去“主职干部忙断腿,其他干部靠边站”的问题。并针对党内组织生活枯燥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规定在每月20号固定学习日理论学习之前,至少开展1个小时的党员志愿活动,包括扶贫救困、环境整治等活动,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将固定学习日变成党员日,有的党员不能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先从每月固定学习日做起,慢慢增强他们的身份意识和党性觉悟,让党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是这一制度,还包括会风会纪、民主议事等其他好作风、好制度,通过第一书记以身作则,逐渐带出来、领出来,形成规范有序、管用有效的工作机制。
产业富村——坚持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上任不到两个月,姚德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让他很是震惊,事因上级修公路占用该村村集体用地,给了3万多元的补偿款,这一笔钱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十几个债主上门围着村干部争这份“羹”,产生了新的矛盾点。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姚德发现,有的村干部不是“穷怕了”,而是“穷惯了”,认为大家都知道村里没有钱,拿谁都没办法,然而村里一旦有了钱,会引起更多的麻烦。穷不可怕,而固步自封、思想不解放最可怕。问题的根源就出在“脑袋”上,思想不解放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通过这一事件后,姚德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了“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的工作思路,首先从党员干部的思想源头上“拔穷根”“育新苗”,想方设法带思想、转观念、拓思路,让他们看到希望,重拾信心,鼓足干劲,彻底扭转“把穷当成一种习惯”的错误认识。具体工作中,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带领党员干部到兰陵代村、曹庄朱村、郑山街道埠前社区、石门镇大官庄村等地参观学习,邀请县农业专家分析研究、提出意见对策。经过多次论证,决定充分利用当地“万亩红旗湖”的农业“金字招牌”,走集约化种植的路子,树立了“远学代村、近学朱村”的标杆,引导他们树立“脱贫靠自己、发展靠自己、致富靠自己”的意识。本着“稳妥、有序、自愿”和“边试验边推广”的原则,通过党员户示范带头,与金丰公社合作,先期流转成方连片土地500亩,采取农户、金丰公社、村集体三方以土地、技术、监管入股分红的模式,探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群众认可的发展路子,实现村集体增收,真正让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成了“主角”。
民生为村——坚持群众盼的,我们干的
群众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民生实事就是拉近干群关系的“融合剂”。为做好民生工作,姚德制定了“白+黑”计划,白天深入群众之中,开展群众大走访、诉求大收集活动,晚上研究制定工作措施。走访过程中,他发现这个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弱病残群体里,90%以上的是孤寡老人和高龄老人。老人们的子女大多为了生计,要么忙于农活,要么在周边打零工,中午很难顾得上给老人送顿热乎饭,甚至有的老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为解决好这一问题,经过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利用村内闲置房屋,通过社会募捐、政策扶持的形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建立了一处农村幸福院,并配备了炊事员,每天为全村所有贫困老人免费提供一顿午餐,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幸福院还设有床铺、棋牌、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老人们吃完饭后还可以小憩一会、休闲娱乐,实现抱团养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对于一些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还成立了一支由村干部牵头的扶老助老志愿者队伍,由村干部和志愿者轮流送饭,让老人们安享晚年。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一年多来,姚德充分发挥上级党委、派出单位“大后方”的作用,利用自身丰富的人脉资源和优势,经常与相关职能部门、任职村在外人员等联系,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线索,为开展民生实事提供帮助和支持,围绕“医食住学行”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1处;投资40余万元为村内进行“五化”整治;投资10万元对村中心街南新建排水渠200米;大力实施万亩红旗湖土地整理项目,新硬化生产路3.6公里,修建桥梁2座,用实实在在的变化来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文化兴村——坚持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是留住人才、留住乡愁的“根”和“魂”。姚德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完善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在改扩建村内文化广场的基础上,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配套建设了农家书屋、乡村记忆馆、文明实践站等场馆,并把村委大院打造成开放式的群众活动广场,成为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如今,每到傍晚,人们吃过晚饭后三五成群地结伴来到这里,跳广场舞、打太极剑……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在文明活动上,坚持每月一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喜迎中秋团圆晚会、立冬敬老“暖阳行动” 、“浓情端午粽叶飘香”等一系列活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补齐群众“精神短板”,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努力把农民群众最原始、最淳朴的“忠孝善义道”挖掘出来。充分挖掘当地玩龙舞狮、打花棍、踩高跷等民间艺术,组建了一支以老带新、技艺传承的非遗文化队伍。每逢春节、元旦等重大节目,组织队员们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一书记任职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成效和影响绝不能止于此。“第一书记要为任职村留下什么?”这是姚德经常思考的问题。展望未来,他胸有成竹、信心倍增。“十四五”期间,文家埠村还将结合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串起周边沭河古道、样山等景点,实施村庄规划、综合整治、经济发展、民生实事、公共服务等五大工程,绘就一幅“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实现生态美与文明美、生活美互融共促、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