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问思辨行”中找到党纪学习教育的着力点
★★★王 硕
《礼记·中庸》讲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学习知识后,经过审视、发问、思考、判断,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知行合一方能取得良好成效。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亦是如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党纪学习教育中深学细悟、反思警醒、细照笃行,真正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自觉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确保党纪学习教育落地见效。
在“博学”上下功夫,逐章逐条打好“学纪”基本桩。“博学”指通达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中庸》对“学”的要求是“能”——“学之弗能弗措”,即“学”要达到“学会”与“会学”的程度方可停止。党员干部对事物的了解不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学而知之的。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受到处理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违反了哪条纪律,等到违法违纪才“如梦方醒”。党纪条规条条都是“高压线”,只有把它学明白,才能找到做人为官的底线、看清违规违纪的后果。要全面了解掌握党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行为规范,准确掌握“六项纪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内容,努力在学思践悟中锤炼坚强党性,在深学笃行中找准着力重点,不断增强遵规守纪的内在主动和行动自觉。
在“慎思”上下功夫,深学细悟填好“知纪”明白卡。“慎思”指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中庸》对“思”的要求是“得”——“思之弗得弗措也”,即思考只有得出相对系统与完整的结论方可停止。党员干部手中握有一定权力,在钱财、名利问题上犯错误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大,因此应当时刻做到“慎思”,保持“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的高度自觉和极度自警,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把党纪视为悬在头顶的“三尺利剑”,检视个人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方面存在的问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找差距、查不足,补齐思想短板、行为短板、作风短板,着力纠正行为偏差、解决思想不纯的问题。
在“审问”上下功夫,自查自省守好“明纪”严标尺。“审问”指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中庸》对“问”的要求是“知”——“问之弗知弗措也”,即提问要使疑惑被解开方可停止。我们学习党纪,如果只为学习而学习,不把心思放在悟上,那我们讲学习党纪只是蜻蜓点水、事倍功半。尤其是与2018年《条例》相比,新修订的《条例》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新增16条,修改76条。我们学习党纪,要重点学习新增或修改的条文是什么、关键在哪里,把为什么修订、改了哪些地方、修订背后的深意等学清楚、弄明白,切实厘清内在关系、把握实质内涵,真正把道德防线、纪律红线、责任边界线搞清楚,才能进一步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在“明辨”上下功夫,有为有度做好“守纪”必答题。“明辨”指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中庸》对“辨”的要求是“明”——“辨之弗明弗措也”,即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直到清楚、明白事物的是非曲直方可停止。工作中,诱惑往往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从一个土特产、一顿饭、一条烟、一张购物卡开始,就会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步步地让人放松了警惕,等到最后将不可自拔。学纪的最终目的是守纪,把党的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个人言行的准则。要通过学习教育,养成严格依据法规条例作决策、抓工作、促落实的行为习惯,按照规章制度管住权、管住事、管住人,切实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守住红线、守牢底线,以精神饱满的状态、干净无私的作风为党和人民履职担当。
“学问思辨行”,落脚在一个“行”字上。党纪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党员干部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进而转化为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规党纪内化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投身于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的火热实践中,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党纪学习教育的“热度”增添为民服务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