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思想建设 > 正文

于凌风:赓续抗战精神 奋进磅礴力量

作者:于凌风 来源:党建通讯 关注: 时间:2025-09-15 16:28
赓续抗战精神 奋进磅礴力量
★★★于凌风
       历史的烽烟虽已散去,但伟大的精神永远镌刻在民族的基因里。79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重温那段山河破碎、众志成城的抗战历史,再读那些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英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缅怀,更是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担当之勇、奋进之智的必然要求。
       重温抗战历史,是对“风雨如晦处,信念照山河”的精神回望。14年抗战,从东北抗日联军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扒冰卧雪、靠草根树皮充饥仍坚持战斗,到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用“小米加步枪”的简陋装备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台儿庄战役展现中国军人的血性担当,再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最后冲锋……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这场胜利,是无数中华儿女用信念撑起来的。那时的中国,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但有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是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时,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却仍高呼“中华民族万岁”的忠贞;是赵一曼同志面对酷刑,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留给儿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深情。重温这段历史,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信仰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是绝境之中绝不放弃的坚韧。新时代党员干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更需要从抗战历史中筑牢信仰之基,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面对复杂局面、繁重任务时,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再读英雄故事,是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传承。抗战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远去。我们记得,“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毅然跳崖,用生命诠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记得,“八女投江”的故事里,八位年轻的女战士为掩护战友突围,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宁肯沉入冰冷的乌斯浑河,也绝不投降,她们中最小的才13岁,却有着超越年龄的家国情怀;我们也记得,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战士,或许只是田间的农夫、学堂的书生,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放下锄头、拿起钢枪,用平凡的生命书写不平凡的壮烈。这些英雄故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鲜活的精神教材——它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离,英雄的精神始终在血脉中流淌。现如今,我们或许不需要像抗战英雄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但同样需要英雄的担当精神,在急难险重任务前,要主动靠前、勇挑重担,不推诿、不退缩,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赓续抗战精神,是对“踔厉奋发时,笃行向未来”的精神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新时代的长征路,虽然没有硝烟弥漫,却同样面临着改革发展的“硬骨头”、民生保障的“关键点”、风险挑战的“拦路虎”。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加强党的建设到提升治理效能,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我们以抗战精神为指引,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要把抗战精神中的“坚韧不拔”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毅力,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气馁、不急躁,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细做实;把“众志成城”转化为团结协作的合力,在团队中主动补位、相互支持,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把“爱国奉献”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动力,始终把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的担当与作为。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重温抗战历史,我们读懂了“从哪里来”的初心;再读英雄故事,我们明确了“向何处去”的方向;赓续抗战精神,我们凝聚了“怎么走好”的力量。以伟大抗战精神为灯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奋斗之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投稿邮箱:djtxwcz@126.com 联系电话:010-53616752
  通联处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南里23号 邮编:100055
  版权所有: 党建通讯网 网址:www.djtx.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