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所谓事务主义,指工作事业缺乏计划性,不分轻重缓急、主次不明,不注意工作效率实效,而只埋头于日常琐碎事务的一种工作作风。
关于“事务主义”,很多党员干部都有体会,看似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到头来感觉都是在被动应对、疲于应付,缺少创造性、创新性的东西,成绩不突出,成效不明显,有时感觉“虚度时间”,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抓住重点、抓好关键,不能变被动为主动,往往陷入“事务主义”的窠臼。
陷入“事务主义”窠臼的原因很多。一方面,要对“上”负责,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要抓好落实,同时还要迎接随后的这督导、那报表,这督查、那调研,这评估、那考核等一系列、一整套的后续工作。另一方面,要对“下”服务,对基层、对群众的各种诉求要求、矛盾纠纷要进行化解疏通、解决落实,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使一些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疲于迎接、应付,让其疲惫不堪。另外,还有一种党员干部缺乏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工作按部就班,“就事论事”,重复动作、无效工作较多。凡此种种让很多党员干部陷入“事务主义”的窠臼,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害死人、事务主义忙死人。跳出“事务主义”的窠臼,需要与革除形式主义等结合在一起,从减少会议次数、检查工作数量、材料报送频率等“被动”“应对”等工作入手,多给基层干部留一些自主创新、主动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调研工作中做到“指导”不“指示”,“探求”不“要求”,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成事者,必是善学者。加强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强大的政治优势。学习永远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党员干部要从“事务主义”中解脱出来,克服学习“困惑”“焦虑”等思想,切实树立本领恐慌、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意识,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政治责任、一种良好习惯,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向问题学习,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以学促知,以学促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断增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主动作为的能力和水平。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勤奋、勤勉、勤恳、勤劳等以“勤”为底色的活动和行为,既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并始终保持着“勤”的精神和作风,凝聚起了艰苦奋斗、勇敢斗争、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破解“形式主义”瓶颈,跳出“事务主义”沼泽,党员干部就要恪守“勤”字,始终秉持“人民至上、勤以为民”的思想,不贪图享乐安逸,不“一曝十寒、一作十休”,增强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定不移的意志、纷扰不烦的耐心,既要完好“规定动作”,又要做好“自选动作”,切实增强前进动力、提升发展活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员干部只有增强干事意识、学习本领、工作能力,掌握和有效运用科学方法,把握工作“轻重”“主次”,做好统筹安排,就能跳出“事务主义”窠臼,将工作和事业做得更好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