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县:“三措并举”锻造农牧民党员“硬核队伍”
★★★牛文奇
近年来,新疆托里县立足农牧区管理实际,构建起以“强教育、重管理、促担当”为主线的农牧民党员全链条教育管理体系,有效激发农牧民党员的先锋动能,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聚焦教育方向,夯实思想根基。抓住关键点。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农牧民党员教育培训的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三会一课”、“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融入农牧民党员日常教育全过程,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农牧区落地生根。抓好根本点。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全覆盖开展农牧民党员“对党忠诚”专题培训,充分挖掘利用孔繁森纪念园、烈士陵园等本土红色资源,通过情景党课教学、革命事迹宣讲、红色基地研学等形式,教育引导农牧民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在农牧民党员血脉中代代相传。把握需求点。深入推进农牧民党员群众国通语“八微八学”工作机制,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技能+政策法规”组合式培训,联合本地企业、合作社策划推出牲畜养殖、奶制品加工、妇婴家政等领域的国通语就业技能实景培训53期,带动1780余名农牧民就业增收,切实将语言学习转化为发展动能。
严格抓实管理监督,锻造合格队伍。细化“分类账”。根据农牧民党员生活区域、工作实际等将农牧民党员划分牧区党员、老龄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无职党员等五类群体并建立差异化台账,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开展多种宣传宣讲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以面对面宣讲的方式传递到党员心坎上,确保党员教育不断线。拉紧“考核链”。将民主评议与农牧民党员日常表现深度融合,实行“日常表现量化积分+年度民主评议”双轨考核机制,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志愿服务等指标纳入积分管理,依实情量化赋分,对优秀的进行褒奖,对不合格的积极教育转化,切实将考核成果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强大动力。立严“规矩桩”。常态化开展“以案说纪”警示教育活动,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强化纪律震慑,教育警示党员3500余人次,通过“日常监督+专项核查”双管齐下,稳妥审慎处置不合格党员,引导党员知敬畏、守底线,维护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化党员作用发挥,服务基层群众。延伸覆盖面。建立牧区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党群流动服务站、党员中心户的“四级服务体系”架构,形成党支部领导下的党群服务中心定点服务、牧业点前置工作站延伸服务、党群流动服务房跟进服务、党员中心户贴心服务农牧民的全覆盖组织体系,常态化联系1.21万余户农牧家庭,让牧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拓宽影响面。深入实施“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重点从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中培育选树农牧民党员致富带头人310余名,通过“田间课堂”“牧区讲堂”等形式,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300余场次,覆盖群众1万余人,辐射带动820余户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深化结合面。扎实推进“三学三亮三比”争当先锋行动,引导全县804个“党员中心户”挂牌亮责,设立122个“党员调解岗”,成功化解草场纠纷、邻里矛盾4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同时,组建135支党员突击队积极参与极端寒潮牧民转场救援等急难任务3400余次,救助被困群众1.3万余人次,切实将党员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