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三个螺栓” 过好“紧日子”
★★★陈常国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时隔近12年后党中央对这一重要条例进行修订,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力克歪风邪气、顽瘴痼疾,中央八项规定成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各级党政机关应把过好“紧日子”作为检验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成效,切实拧紧“过紧日子”的“三个螺栓”。
拧紧“过紧日子”的“思想螺栓”。思想影响和决定行动。“紧日子”首先要“紧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过紧日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防范化解风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远之策、民心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过去,我们党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今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再克新征程上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众所周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是全社会行为与道德风尚的标杆和表率,具有“导航仪”“风向标”作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示范作用和放大效应。拧紧“过紧日子”的“思想螺栓”,就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纠治“四风”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权力观,严格内控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坚决扛牢厉行节约的政治责任;就要充分理解“过紧日子不是紧民生”的内涵要义,切实让“过紧日子”的思想内化于心、风化于上,努力用政府“紧日子”换来百姓“好日子”。
拧紧“过紧日子”的“作风螺栓”。作风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关系到党的形象、威望和发展大业的兴衰成败。优良的作风是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标志,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执政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就是为了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推动工作落实、加快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拧紧“过紧日子”的“作风螺栓”,就是要把该压的压下来,该减的减下去。要严控“三公”经费、会议、培训、差旅、办公用品、机关水电等经费开支,降低能耗,杜绝食堂浪费,倡导无纸化、电子化办公,提高资产资源利用率。要强化领导示范带动。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示范、率先垂范作用,外化于行、俗化于下,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进党风政风不断向上向好,社会风气不断向善向优。
拧紧“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新修订的《条例》在总则中新增“应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新表述,“带头过紧日子”首次被写入,表明了党中央对在新时代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清醒认识和坚定决心。固化于制、活化于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过紧日子”必须通过严格的制度固化下来,严格的执行“活化”起来。拧紧“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要严格落实《条例》要求,以制度引领作风转变,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要严格财务管理制度,抓好预算管理和执行,严防资金低效无效、损失浪费等现象发生;要强化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纪检监察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多维监督作用,以监督促“俭”度;要依规依纪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对不计成本、铺张浪费行为要快查快处,坚决维护制度的“威力”。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条例》,真正让“铁规”长牙发力,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深入人心,让中央八项规定这一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