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市:对症下药破解选调生“水土不服”
★★★窦 龙 何春香
为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新疆沙湾市坚持对症下药,破解服务意识不强、履职能力不足、职场环境不适等“水土不服”问题,为选调生快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开出“理论”良方,破解“服务意识不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等内容,坚持线上与线下、脱产培训与网络专题培训、“请进来”和“送出去”相融合,设置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环节,提高理论水平、强化政治修养。依托卡子湾村农家兵站、北疆党员示范教育培训基地、周总理纪念碑等市内外红色教育基地,组织选调生聆听现场解说、观看历史影像、观摩文物展品,感受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历程,接受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初心。聚焦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任务,按照地域相近、选题相似、专业互补原则组建选调生国情调研小组,“全覆盖”走访所任职村(社区)群众、“全过程”记录村情民意、“全方位”摸清“三农”工作重点,站稳人民立场、涵养为民情怀。
开出“历练”良方,破解“履职能力不足”。实施“双导师制”,为选调生指定1名所在单位党政班子成员及1名往届优秀选调生作为“双导师”,签订《“2帮1”承诺书》,制定个性化帮培举措,先后开展政治帮带、业务帮带、作风帮带、生活帮带等活动100余场次,助力转变角色、融入工作。实施“基层墩苗”,根据所学专业及个人特长等情况,把新招录选调生分配至条件艰苦、环境复杂、任务较重且对口人才稀缺的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参与政策宣传、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掌握基层工作方法、累积一线工作经验。实施“挂职锻炼”,精选2名工作实绩佳、群众基础好、年度考核优的选调生到工会、政务办挂职,遵循班子分工履行工作职责,锤炼统筹谋划把方向、组织协调破难题、示范引领抓落实方面能力。
开出“关怀”良方,破解“职场环境不适”。经费上支持,严格执行“中央财政补助+市(县)财政兜底”配套方式,累积拨付选调生到村任职财政补助资金30万余元,在办公设备、住宿用房、教育培训、国情调研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到村任职选调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生活上关心,常态开展党委书记大走访活动,做到重大节假日、生病住院、喜事丧事、特殊困难“四必访”,下基层前、试用期满、工作变动、基层锻炼结束、发现问题“五必谈”,协调解决17个实际困难,切实消除后顾之忧。政治上激励,把优秀选调生纳入年轻干部后备库重点培养,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提拔使用优秀选调生8名,推荐2人遴选(转任)中央、自治区重要部门(单位)任职,1人考入北京大学继续选修,拓宽成长渠道,激发干事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