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县:“三点发力”推动牧区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李景松
近年来,新疆托里县扎实开展牧区党员教育工作,立足“三点发力”,始终在学习内容、形式、成效上用功,有效推动牧区党员教育全覆盖。
抓住“关键点”,丰富学习内容。讲好“必修课”。精准制定党支部理论学习计划,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村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等重要载体,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章等牧区党员教育“必修课”,确保学习有目标、有方向、有重点。上好“选修课”。着眼牧区党员实际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采取乡镇党委书记带头讲、包联领导到村讲、先进典型示范讲、致富带头人现场讲等方式,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实用种养殖技术等套餐式课程,确保农牧民党员在主题教育理论学习中“对胃口”“易消化”。办好“实践课”。充分利用“家门口”的孔繁森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党员红色教育基地,就近就便开展党性教育,激发牧区党员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学习热情,通过聆听现场讲解、亲临实地参观、参与交流互动等形式,让牧区党员感悟思想伟力,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找准“突破点”,创新学习形式。宣讲团队辅助学。建立以县委党校师资为主体,牧农、卫生、司法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辅的兼职师资力量,吸纳能讲会讲善讲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致富能手作为补充的综合师资队伍,整合组建马背宣讲队、摩托车宣讲队、草根文艺宣讲队三支讲师团队,用“马背宣讲”“毡房课堂”等生动鲜活的学习方式,让广大牧区党员易学乐学,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丰富载体灵活学。针对牧区党员集中难、组织难、学习难的问题,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托里零距离、党员微信学习交流群等线上学习资源,把“面对面”变成“随身听”,形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氛围。结对帮扶走心学。对文化层次较低、学习书本理论知识有困难的年老体弱党员,探索推行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结对帮学带学机制, 采取点对点送学、屏对屏视频连线等方式,推送学习资料、组织线上会议,实现学习“异地同堂”“异时同效”。
把握“落脚点”,提升学习成效。长效机制促落实。建立牧区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服务阵地、党群流动服务站、党员中心户全覆盖纵向到底的“四类服务架构”,形成了乡镇党委牧业点综合服务中心延伸统筹管理服务、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党群服务中心定点服务、党群流动服务站跟进服务、党员中心户贴心服务农牧民的全覆盖组织体系,有效填充了牧区基层治理的“空白地带”。实践活动聚同心。结合同过春节、端午节、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以“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秋翻耕种等,引导广大牧区党员在推动发展、基层治理中主动作为。为民办事暖民心。坚持把以学促行、知行统一与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把春秋转场、走访慰问、志愿服务等工作作为主题教育的实践课堂,推行“先行服务”模式,组成“先行服务小组”和“跟办服务队”,沿途完成饲草料投放、牧道基础设施维护、牲畜疫病防治、接羔育幼巡回等工作,解决群众需求62个,牧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