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莫应红:基层干部不妨多听听群众的“牢骚话”

作者:莫应红 来源:党建通讯 关注: 时间:2022-09-13 16:42
基层干部不妨多听听群众的“牢骚话”
★★★莫应红
     基层干部在进村走访调研时,经常会听到群众的“牢骚话”。有些干部就能细心的从这些牢骚话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干部感叹:“如果群众们的牢骚话逐渐变少了,那说明我工作有些成绩了”。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只有及时从群众的牢骚话中发现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答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份新时代的问卷。
     很多时候基层干部对于群众对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感到十分困惑,分明是惠民好事,为什么群众总有牢骚话。其实,“牢骚话”是群众内心真实声音的呐喊,是一种百姓诉求表达的方式,它并不是无事生非,往往事出有因,虽然听起来可能不“动听”,往往却是“话糙理不糙”,通常群众牢骚意见越多的地方,往往是群众呼声越强烈的地方,也最能反映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落实推进惠民政策措施,基层干部就是那“最后一公里”,只有把那最后一公里走好了、走稳了,群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群众的关心与照顾,是时刻与群众联系在一起的,老百姓的心理才会觉得踏实。群众的牢骚话,有些可能听上去逆耳,但确确实实是忠言,只有在群众面前弯得下腰,听得进去意见和建议,不推诿、不回避,才能真正了解政策实施的现状,才能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更好地优化政策措施,将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构建和谐乡村,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群众的“牢骚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病呻吟”,“牢骚话”是群众内心真实声音的呐喊,是一种百姓诉求表达的方式,它并不是无事生非,往往事出有因,话粗理不糙。要把听到的“牢骚声”原原本本地收集记录起来,认认真真地梳理汇总,分清轻重缓急、建立民情档案,并从中找出问题根源,进而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工作计划。
     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听“牢骚话”,就要放得下“官架子”,真心实意地同群众在一起,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心声,才能真正在工作中听到真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投稿邮箱:djtxwcz@126.com 联系电话:010-53616752
  通联处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南里23号 邮编:100055
  版权所有: 党建通讯网 网址:www.djtx.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