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结合 讲好党课要把握“六有”
★★★陈常国
党课是党组织生活的重要制度,是加强对党员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但在实践中,有些党员干部的党课讲起来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讲好党课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讲好党课,需要授课人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拉理与说事相融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让党课有声有色有味。具体来说,讲好党课要把握好“六有”。
要让党课有“理”有“例”。理,就是围绕坚定“理想信念”这一主题,说理论、讲道理。例,就是善用鲜活的事例来“例证”,让理论更鲜明、让道理引共鸣。在实际讲党课中,有的领导干部泛泛而谈,道理讲得“头头是道”,理论说得“一套一套”,只有“枝干”,缺少“绿叶”,如此显得党课有“骨感”缺“丰满”。讲好党课必须做到有“理”有“例”,理要充分,例要充实,如此才能收到以理服人、以例“感”人,“理透心通”的效果。具体实践中要做到“远近结合”,“远”就是列举古代或者过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近”就是列举身边的人和事,新近的人和事,增强党课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增加真实感、可信度。要做好“正反结合”,“正”就是列举正面的典型案例,如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反”就是列举反面的典型案例,如违规违纪、贪污腐败等反面人物,正反结合举例,对比效果更强,教育意义更大。
要让党课有“史”有“事”。史,就是历史、党史。事,就是有故事。巧用“史料”才能提升“党味”。党课姓“党”,讲党课首先要保持“党味”。浓郁醇厚的“党味”来自历史的沉淀、党史的熏陶。讲党课要通过“带入”模式,通过讲课者的口头言语、肢体语言,带动听课者进入“年代”“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力,在沉浸教育中感受党的伟大,通过不断叩问初心、洗涤思想,真正让信仰浸入灵魂,党性注入思想,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民族不屈不挠,“中国故事”感人至深。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讲党课就要讲好“中国故事”,让党课听起来有趣味、品起来有滋味、忆起来有回味。要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弘扬;要讲好先辈英雄故事,营造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风气;要讲好先进典型故事,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讲好身边党员故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
要让党课有“景”有“镜” 。景,就是情景、景物。镜,就是“镜子”、镜鉴。讲好党课“景”不可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会议室党课”“照本宣科”式党课很难对党员产生吸引力、感染力。这就要求授课人在讲授党课时需要下好“课前”工夫。要学会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图文、视频、链接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景物”恢复、“情景”再现,激发党员听课兴趣。同时,还可以将党课从“线下”搬到“线上”,从“固定场所”搬进“动态场景”,将VR教学、红色影片展播等形式融入其中,以增强党课的画面感、立体感、浸入感。讲好党课还要有“镜”界。我们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讲党课就是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通过学习历史经验、了解过去事实、总结失败教训,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